諸葛亮看著眼前的一堆彈劾奏章,還有那些書信,想瞭片刻,終究還是起身朝著成都的漢中王府走去。
“孔明今日怎有閑暇前來?”
劉備此刻正和法正下棋,見到諸葛亮前來,不由得喜上眉梢。漢中大定之後,劉備的生活變得安逸瞭,吳夫人又是一位極為溫婉體貼的女子,讓劉備相處之下極為舒心。
前兩日還聽說有瞭身孕,可謂是喜上加喜瞭。
“亮今日前來,是有一事,不得不稟告主公知曉,”
“哈哈,軍師的來意,孤已知曉瞭,不過是為瞭守義之事,此番守義行事,確實有些過瞭,怎可以如此對待漢中的百姓。他即將與鳳兒成婚,不如這樣,就將他從漢中調回來,至於這漢中民政,另外派人前往便是瞭。
這年輕人,誰沒犯過錯?守義自荊州一路跟隨,數次在屍山血海中死裡逃生,若是真的嚴懲瞭,備心中難安。”
劉備也不急著下棋瞭,他本就棋藝不高,面對法正怎會是對手,能夠堅持這般久,無非就是法正的刻意想讓而已。
諸葛亮一聽劉備這話,心中便知曉瞭劉備的態度,對於如何應對黃權等益州本土人心中便有瞭章程。
“守義此番行事,確實是有些過瞭,不過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法,先前我等在漢中與曹操交戰,這些人卻各個作壁上觀,甚至是投靠曹操,給我軍造成瞭不小的麻煩,正該給這些人點顏色瞧瞧。也好讓這些人知曉,主公並非隻有仁德。”
法正也早就聽說瞭王安的事情,對於王安的做法,隻覺得解氣,更覺得王安此番行事還不夠果決。
若是換做自己,怎會給他們寫信,寫奏疏的機會?便是一個字,也飛不出漢中。
劉備聽著法正這般說,也並不反駁,何況這漢中一戰,原本自己從荊州帶進來的這些人馬,總要有獎賞和安置的。
可王安這等手段......
“孝直兄,”
諸葛亮苦笑瞭一聲,這法正在蜀中的名聲可不怎麼好,睚眥必報,原本瞧不起他的那些人,都被法正一一整治,為此還鬧出瞭不少的人命。
不知有多少的彈劾在自己的案頭壓著,自己不過是以劉備得瞭法正之後,不再進退失據,反而能夠翱翔天際,不再受人制約,難得暢快瞭。又告知對方說,法正也並非是妄自殺戮之輩,且看當年對法正有恩之人,法正也傾力償還,可見其人恩怨分明,如今對這些人的懲治,不過是因果循環罷瞭。
這人想著諸葛亮將劉備都搬出來瞭,又細細思索,心知自己這麼做若是被法正知曉,怕是還不知道會有什麼結局,隻能是沉默告退。
如今一個法正還不夠,又加瞭一個王安,這讓諸葛亮更加的頭疼。
王安如今也並非凡俗,先前數次大戰,立下不少的功勞,又即將和關鳳成婚,背後便有瞭關張二人的支持;再加上王安和趙雲、魏延等人也頗有私交,若是真的懲處瞭王安,怕是有些看不下去之人,會借此生事。
蜀中,當以安定為上。
安定,百姓才能安心生產。
“不過是些許人罷瞭,那黃公衡也不過是被人架起來而已,且看看我們吳國舅可曾參與其中?這些人,不過是怕成都也如同漢中一般而已,大王隻需要一紙詔書,這彈劾之人,便十去其九。”
法正毫不客氣的說道。
諸葛亮自然知道這些事情,但由法正說出來,比自己說出來要好。
王安本就是荊州一系,若是自己再出言相幫,隻會落人口實,加劇矛盾,故而有些事,隻能是法正等人說出來,自己則堅持秉公處置,如此才能壓服眾人。
“既是如此,亮有一法,不如令守義即刻返回成都,當面對峙如何?正好也可以將他與鳳兒的婚事辦瞭。”
諸葛亮這麼一說,劉備略一思忖,而後點點頭。
“孔明,此事當好生調查才是,若是守義真做瞭不法之事,當依律處置。”
“如今《蜀科》正在推行,亮自然不會讓此事功虧一簣。”
說完這話,諸葛亮便準備告退,法正也覺得時間差不多瞭,便提出一起同行。
劉備見狀,想著吳夫人如今有瞭身孕,想著自己老來得子,自然是寶貝的不得瞭,便不再挽留,隻朝著後宮走去。
“待守義回來,可是要好生謝我一番才是。”
兩人一道出瞭宮門,法陣便開口說道。
“不想先前守義去之前,言之鑿鑿,信誓旦旦,卻不想做出瞭這等事情。”
“孔明,你這是關心則亂,以我觀之,漢中不會亂,說不得三五年之後,便能積攢出北伐的糧草軍資。你與其在此擔心守義,不如想想,接下來,我等當如何做才是。”
法正對此不置可否,他不信諸葛亮看不出來,王安這般做的好處。
“哈哈哈,還是瞞不過孝直,亮隻是擔憂,如何應對那些人而已,而且也擔心守義若是答對出瞭問題,反而讓你我為難,讓主公為難。”
如今益州本土一系,仗著吳夫人有瞭身孕,便想要改變原本的割據,在益州的軍政大政之中擴大影響力和控制力,卻被諸葛亮和法正雙雙聯手擋住,正有火沒處發,可這王安又在此時給瞭人把柄。
哎......
“此事,便不勞你我操心瞭,如今成都秋糧收割完畢,永年兄記憶非常,不如由他辛苦一番,押運糧草北上漢中,如何?”
法正想瞭想,原本張松便得瞭龐統的活命之恩,如今讓他去給王安通風報信,當不會拒絕。
何況這些益州本土之人,對張松也不見得有多好。
“哈哈哈,你啊。”
諸葛亮拿著扇子,指瞭指法正,這才和法正告別。
回到瞭公事房,諸葛亮心中覺得,光是讓王安一人對峙,怕是有些孤單瞭,便又提筆寫下瞭兩封書信,讓人送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