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內,厚重的檀香氣息彌漫在每一寸空氣裡,燭火明明暗暗,將殿內君臣三人的身影拉得搖曳不定。李祺正與老朱父子二人議事,言語間皆是關乎安南局勢與大明未來經略的宏論,氣氛凝重而又熱烈。
突然,一陣急促而慌亂的腳步聲打破瞭這份嚴肅。潭王朱梓,腳步踉蹌地急匆匆跑瞭進來,他的發絲凌亂,額頭上滿是細密的汗珠,臉色蒼白如紙,滿臉驚恐之色。
“父皇,大哥,李師!”朱梓的聲音帶著顫抖,幾近哀求,“能不能別讓我去安南啊,那裡山林密佈,瘴氣橫生,一不小心就會感染瘧疾啊……”
此話一出,原本正專註議事的三人大驚。倒不是因為朱梓的怯懦之態,而是基於瘧疾那令人聞風喪膽的兇名!
瘧疾,俗稱“打擺子”,這個病可謂由來已久。古老的醫書聖典《黃帝內經》裡面,就已經有專門的篇章來論述瘧疾這個病癥。之所以俗稱“打擺子”,原因在於,這個病發作時癥狀極為折磨人,一會兒冷得讓人渾身打寒戰,仿佛置身冰窖;一會兒又熱得讓人汗流浹背,如同身處火爐。患這個病的人,往往用不瞭幾天就會瘦得皮包骨頭,不成人形。
“瘧疾啊!那可是瘟疫!”老朱的臉色瞬間陰沉下來,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憂慮。他不自覺地握緊瞭拳頭,仿佛在與這可怕的病魔做著無形的對抗。每一次瘧疾爆發,都代表著一場大疫,代表著成千上萬人死亡。“三年猶瘧疾,一鬼不銷亡。隔日搜脂髓,增寒抱雪霜!”老朱低聲吟道,聲音裡滿是沉痛。
李祺站在一旁,神色平靜,他心裡清楚,這些古人並不知道身患瘧疾的真正原因。
古代的醫者們本著“隻要治不死,就往死裡治”的原則,研究出瞭很多偏方,結果卻把病人往死裡折騰。最出名的就是“柴胡截瘧飲”,該方以小柴胡湯和解表裡,導邪外出;常山、檳榔祛邪截瘧;配合烏梅生津和胃,以減輕常山致吐的副作用。還有“柴胡桂薑湯”、“何人飲”、“達原飲”、“截瘧散”等,也是古代醫傢較為常用的藥方。
基本上病人被這麼上吐下瀉一折騰,即便僥幸保全瞭一條性命,也差不多會落下病根,隻要氣候潮濕炎熱,瘧疾就會時常發作。而且瘧疾不僅種類繁多,且痊愈後病人身體並不產生抗體可以免疫,重復感染瘧疾讓人們一步步走向死亡。
然而,李祺卻有著十足的底氣。瘧疾最好的治療手段,就是金雞納的樹皮,可以提煉出金雞納霜,這是對抗瘧疾的特效藥,其中真正珍貴的成分,便是二戰時期一盒比黃金還貴的奎寧。
金雞納霜這種特效藥,對於治療瘧疾而言,藥效不是一般的好,可以完全殺死瘧原蟲。瘧疾由人體帶原,以俗稱瘧蚊的“按拿斐雷蚊”傳播,瘧蚊叮咬帶原者,瘧原蟲進入瘧蚊胃內,配子體雌雄交配,育成大量孢子體,進入瘧蚊唾腺,就能在下一次叮咬人體時傳播瘧疾。以往在瘧疾猖獗地區,居民代代染疫,體內有抗體,但外地人很難經受瘧疾折磨。
“問翁大庾嶺頭住,曾見南遷幾個回。”北方人缺乏瘧疾抗體,視嶺南雲貴為有去無回的瘴癘絕地,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不過李景隆早早地將金雞納樹從美洲帶瞭回來,所以這特效藥也早就有瞭,壓根就不用擔心什麼瘧疾。
李祺滿臉戲謔地看向朱梓,心中暗忖,這小子真是個膽小怕事的主兒啊!“放心吧,瘧疾有特效藥,已經給你們準備好瞭。”李祺的語氣輕松,試圖安撫朱梓。
可朱梓一聽,哪裡會信。他的眼眶瞬間紅瞭,淚水在眼眶裡打轉,嘴裡嘟囔著:“這怎麼可能,這麼可怕的病,怎麼會有輕易能治好的特效藥……”說著說著,竟哭哭啼啼地不想去安南。
老朱陛下原本還強壓著的脾氣,一下子就上來瞭。他的雙眼圓睜,怒目而視,臉上的皺紋因憤怒而愈發深刻。“啪”的一聲,老朱猛地一腳踹出,直接將朱梓給踹翻在地。
“孽子!”老朱的聲音如洪鐘般響徹乾清宮,“你竟如此怯懦!想當年,朕創業之艱辛,你可曾知曉?”老朱緩緩轉身,目光望向乾清宮的殿頂,仿佛透過那層層宮瓦,看到瞭曾經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
“朕從一個小小的放牛娃,到投身義軍,哪一日不是在生死邊緣徘徊?戰場上,刀光劍影,血肉橫飛,身邊的兄弟一個接一個地倒下,朕卻從未有過一絲退縮!”老朱的聲音微微顫抖,那是回憶帶來的情緒波動。
“鄱陽湖一戰,陳友諒率領著號稱六十萬的大軍,戰船相連,遮天蔽日。朕的兵力不及他的三分之一,可朕怕瞭嗎?沒有!”老朱握緊瞭拳頭,手臂上的青筋暴起,仿佛又回到瞭那驚心動魄的戰場,“朕與將士們同生共死,在那血雨腥風中拼殺,才換來如今的大明江山!”老朱的眼神中閃爍著堅毅與自豪。
“你身為皇子,享受著這世間的榮華富貴,卻連這點苦都吃不瞭?安南雖有瘧疾,可我們有特效藥,有何可懼?”老朱轉頭,死死地盯著跪在地上的朱梓,目光如炬,“你若不振作起來,如何對得起列祖列宗,如何對得起這大明的萬千子民!”
朱梓跪在地上,身體瑟瑟發抖,他從未見過父皇如此盛怒。此刻,他心中滿是恐懼與懊悔。“父皇,兒臣知錯瞭……”朱梓低著頭,聲音帶著哭腔。
“知錯就好!”老朱的語氣稍微緩和瞭一些,“朕命你前往安南,開疆拓土。這不僅是對你的歷練,更是你身為皇子的責任!”老朱上前一步,伸手扶起朱梓,雙手緊緊地握住他的肩膀,“到瞭安南,你要與將士們同甘共苦,為我大明立下戰功!”
朱梓抬起頭,看著父皇堅定的眼神,心中湧起一股從未有過的勇氣。他重重地點瞭點頭,“兒臣遵旨!兒臣定當不負父皇所望!”。
李祺在一旁看著這一幕,微微頷首,心中暗自欣慰。他知道,經過這一番波折,朱梓或許真的能夠成長起來。而大明對安南的經略,也即將邁出重要的一步。接下來,籌備糧草、調配兵力、制定詳細的作戰計劃等一系列事務,都將在這乾清宮的謀劃中逐步展開。
一場關乎大明未來版圖與影響力的征程,已然拉開瞭序幕
,而朱梓,也將在這場征程中,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無論是榮耀還是艱辛,都將成為大明歷史長河中的一段獨特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