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溫,你在說些啥子東西?”
老朱陛下滿臉茫然地看著劉伯溫。
“你剛剛說什麼?冰生火?瘋瞭吧?”
如果說這話的人不是劉伯溫,老朱陛下早就將他叉出去杖斃瞭。
這都他娘地什麼跟什麼?
冰還能生火?
那水火不相容的東西,我可去你大爺的吧!
劉伯溫也是苦笑著搖瞭搖頭。
“若非親眼所見,老臣又豈敢相信呢?”
此話一出,老朱陛下也有些驚瞭,他緩緩放下手中的奏章,滿臉茫然地看向劉伯溫。
“真的?”
“真的!”
“冰塊是二皇子敲的,文和僅僅隻是將太陽、冰塊和幹草堆擺成瞭一條線,不一會兒幹草堆就燃瞭,所有人全都看見瞭!”
老朱陛下:“!!!”
親娘咧!
你這是來真的啊?
其實也無怪這對頂尖君臣如此震驚,前世習以為常的東西,換瞭一個落後的時代,對他們產生的心理沖擊是後人無法想象的。
在這個物理和數學知識幾乎為零的年代裡,李祺用冰生火簡直如同神跡一般不可思議。
“嘶……”老朱陛下倒吸瞭一口涼氣,滿臉震撼之色。
“這兔崽子究竟吃瞭什麼靈丹妙藥,竟然如此聰慧絕倫?”
這是老朱陛下唯一能夠找到的解釋瞭。
天底下難道真有生而知之的人嗎?
太扯瞭些!
劉伯溫想瞭想,誠懇評價道。
“皇上,縱觀文和這段時間所做的一切,先是珍寶樓,然後是改良提花機,又提出瞭懲治貪腐之策,緊接著又搗鼓出瞭水泥……文和不但接連造出對社稷有大用之物,而且還屢屢獻出利國利民之策,此子光芒照人,定要重用!”
聽到這話,老朱陛下下意識地點瞭點頭。
廢話,這麼好的女婿,不重用才是怪事。
起初老朱陛下是因為珍寶樓,所以看重李祺的商道才華,可隨後發生的一系列的事情,卻讓老朱陛下又驚又喜。
這個兔崽子,簡直就是一個奇才鬼才,全方面的人才!
商賈,他也懂。
朝政大計,他信手拈來。
嗯,雖然這些計策略顯毒辣,但是瑕不掩瑜嘛!
“說起來,大明如今外患未定,內憂頗多,正是需要人才之際,此子橫空而出,或許正是天意。”
劉伯溫笑道:“天賜良臣,輔佐陛下鼎定江山,開創盛世。”
老朱陛下聞言大笑不止,顯然心情極好。
“伯溫吶伯溫,這還是咱第一次見到,你如此稱贊一個晚輩。”
“怎麼?文和這是給你灌瞭什麼迷魂湯不成?”
劉伯溫是什麼人物?
滿腹經綸的天下名士!
人傢那脾氣高傲的,一言不合就要炒人魷魚!
但正是這般高傲的人物,卻對李祺李文和贊不絕口,可想而知李祺到底是有多麼出色瞭。
劉伯溫一臉正色地開口。
“皇上,關於修路搞基建一事,文和再次獻出瞭良策。”
老朱陛下頓時來瞭興趣,忙問道:“計將安出?”
“文和之計乃是……”
劉伯溫結束瞭與老朱陛下的談話。
君臣二人互相交瞭底,接下來就是正式朝會瞭。
近日朝會上,君臣經常鬧得不歡而散,爭執的話題正是李祺提出的修路搞基建計劃,而老朱陛下看到瞭此策對加強****有著莫大裨益,因此每次朝會都要開口。
然而致於君臣最後都是不歡而散。
今日這場朝會,註定瞭有些詭異。
先是監察院的大巨頭劉伯溫發聲,他組織瞭一下語言,道:“臣奏請陛下,修路事關百年社稷,事關民生福祉,事關兵傢方略行止,故臣以為,此事可緩緩而行,卻不可不行。”
現在的劉伯溫,可不是當初那個舅舅不疼姥姥不愛的劉伯溫。
隨著禦史臺改組為監察院,擁有偵緝之權的監察院,簡直就是一柄懸在百官頭上的尖刀利刃,而劉伯溫這位監察院最高長官,也一躍成瞭六部百司中最具備實權之人。
然而他話音剛落,一道沉穩的聲音突然道:“陛下,臣反對!”
眾人愕然望去,卻見一個意想不到的人站出瞭朝班,凜然不懼地盯著劉伯溫。
就連老朱陛下看到這人出列,也是滿臉懵逼,傻眼加傻眼。
原因無他,此人正是內閣大學士兼戶部尚書,李善長。
嗯,李祺的親爹。
親爹反對兒子所獻之策,這還真是天下奇聞!
“皇上,修路勞民傷財,動搖國本,危乎社稷,還請皇上三思!”
李善長為什麼會反對此策?
因為他在害怕啊!
他當然知道水泥是兒子搗鼓出來的,他也知道修路搞基建之策正是兒子提出來的,但他更加知道此策若是推行下去,勢必會損害大量權貴縉紳的利益!
斷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
那些利益受損的權貴縉紳不敢怨恨老朱陛下,那就隻能去恨提出此策之人,李祺李文和瞭!
所以,出於對兒子的保護,李善長旗幟鮮明地站出來反對。
他這一發聲,
老朱陛下端坐殿上,見到眼前這一幕,嘴角不由一勾。
呵,真是有意思!
李善長或許是為瞭保護文和,那這些朝臣又是安的什麼心思呢?
另外一位內閣大學士汪廣洋同樣出班,他不反對也不支持,而是沉聲道:“皇上,此策之行,非一傢一地之興衰,而是一國一朝之興亡,需得小心謹慎才是,如若不然大明因此策而衰,沒有人擔得起這個責任!”
汪廣洋是個忠臣,既不是淮西黨,也不是浙東黨,而是帝黨。
他一直忠於老朱陛下,所以此刻才會出言發聲。
大明要是因為修路搞基建,把自己搞窮困潦倒瞭,到時候蒙元蠻子又不是傻子,他們豈會不抓住時機再次進攻中原?
到瞭那時候,可真就是社稷傾覆、神州陸沉啊!
兩位巨頭開口反對,
不管他們安的什麼心,反正前面有巨頭大佬頂著,他們隻管繼續輸出火力、攪亂局勢就行瞭。
滿朝官員反對浪潮太大,老朱陛下也不得不慎重考慮,這也正是前幾次朝會君臣不歡而散的真正原因。
隻要這樣鬧下去,那此策就絕沒有推行下去的可能!
修路?
修你娘的路!
不修路你會死嗎?
莊子裡的青壯都被你拉去修路瞭,那誰給我耕田種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