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瑟瑟,涼意颼颼,張希安靜靜地佇立在庭院之中,望著那飄零的落葉,心中猶如打翻瞭五味瓶一般,復雜難辨。曾經顯赫一時的張傢如今雖已落魄,但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樣的境遇於張希安而言卻是前所未有的。一直以來,他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凡事隻考慮自身得失,從未真正設身處地地去感受傢族興衰所帶來的沖擊和變化。
相比之下,張志遠則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經歷。他飽經滄桑,所見所聞遠遠超過瞭張希安。在外人眼中,張志遠或許顯得有些迂腐刻板,但實際上,這並非是他的迂腐,而是他對於那些不合理、不公平之事的不滿與不屑。多年來,他始終心系科舉,渴望有朝一日能夠憑借自己的真才實學金榜題名,從而施展抱負,改變這個世界的種種不公。因此,當他得知好友王飛竟然毅然決然地放棄科舉時,心中難免會生出些許不滿,而這也成為瞭他們二人關系逐漸疏遠的導火索。
然而,世事無常,命運弄人。為瞭給兒子張希安謀求生路,張志遠不得不放下那份與生俱來的清高。生活的重壓讓他無法再繼續堅守所謂的原則和尊嚴,他開始四處奔波,低聲下氣地向他人送禮求情,隻為能給自己的孩子爭取到一線生機。在這個過程中,他嘗盡瞭人情冷暖,看遍瞭世態炎涼,卻依然咬牙堅持著。至於這其中的是非對錯、善惡好壞,實在難以一言蔽之。
因此,張志遠偶爾所言所語常常會給張希安那原本還算穩固的世界觀帶來巨大的沖擊。然而,這一切實則是張志遠有意而為之。因為他深深地擔憂著,害怕自己的兒子最終會步上王飛的後塵——那個滿心滿眼隻有官場權勢,對民間百姓的疾苦卻全然無知無覺之人。作為父親,張志遠太瞭解自己的孩子瞭,他敏銳地察覺到張希安身上已然初現那些官場裡不良風氣的端倪。於是,他特意講述起收取田稅背後那些見不得光的骯臟勾當。目的就是要讓張希安清楚地認識到,許多事情絕非看上去那般簡單和美好,往往隻有真正深入其中去探究、去挖掘,方能明辨是非善惡。
事實上,張志遠心裡跟明鏡兒似的,身處官場這個大染缸之中,太多時候人們都身不由己。有時不得不違背自己的良心去做事;有時隻能對某些問題視而不見,裝作沒看見;有時明明心知肚明真相如何,卻還要裝聾作啞;甚至有時還得歪曲事實來迎合上級或者某些利益集團;更別提還有收受賄賂這樣嚴重違反道德法律的行為……可是,張志遠深知,如果這些“不得已”逐漸演變成一種習以為常的慣性,那就真的太可怕瞭。一旦習慣成為自然而然的舉動,等到某天突然意識到問題所在想要悔改時,恐怕早已為時過晚,難以再回頭走上正途瞭。
張傢老爺子的例子就擺在眼前,幸虧是誣陷,最後還給瞭清白。但是若是坐實瞭呢?恐怕張傢將不復存在。張志遠清楚,張傢已經經不起折騰瞭。張希安眼下還隻是小小的捕頭,此時在他心中埋下一顆憂民的種子,等到張希安將來得勢,閱歷,眼光等豐富之時,這顆種子就會發芽,去影響甚至改變張希安。
此刻張希安已經沉默瞭許久,他低著頭不說話,張志遠知道兒子需要時間來消化。就拉著張母回瞭房,並叮囑黃雪梅不要打攪張希安,就讓他一個人慢慢想。
回到房間的張志遠並沒有閑著,他從床底一個老舊的木箱中翻翻找找,尋到一封信,看過一遍後,放入懷裡收好。走出房間。
“希安,這是你爺爺剛入仕途時寫的,你看看。”說罷就把信放在桌上。
張希安看著信,愣是沒敢拿。他有些害怕。猶豫瞭半天,還是拿起來。
吾自幼熟讀經史,心懷青雲之志,隻盼能入仕途,匡扶社稷,澤被蒼生。幸得機緣,得以躋身官場,原以為可憑所學,展經綸於廟堂,施善政於黎庶。
初入官衙,見同僚們皆正襟危坐,談論皆是國傢大計、民生之事,吾滿心歡喜,以為找到瞭實現抱負之地。豈料,時光流轉,不過數月,便看清瞭這官場背後隱藏的重重黑幕。
那日,上峰交辦一事,關乎一方水利工程,此乃利民之舉,吾精心籌劃,日夜操勞,隻為能讓工程早日完工,造福百姓。然,同僚中竟有人暗中使絆,為求私利,與奸商勾結,偷工減料,中飽私囊。吾得知此事後,痛心疾首,直言進諫,欲阻止此等惡行。卻不想,換來的是冷眼與嘲諷,那些平日裡稱兄道弟之人,瞬間形同陌路,甚至有人暗中彈劾於我,說我“行事乖張,不懂規矩”。望著那被利益蒙蔽雙眼的同僚,吾心中滿是悲涼。想我一心為國為民,卻落得這般田地。這官場之中,究竟是何人在主宰?是那高高在上的權貴,還是這盤根錯節的利益集團?他們為瞭滿足自己的私欲,不惜犧牲百姓的利益,置國傢的前途於不顧。
夜闌人靜之時,吾獨坐窗前,望著那清冷的月光灑在庭院之中,思緒萬千。吾不禁自問,自己堅持下去又有何意義?難道真的要同流合污,才能在這官場中生存下去嗎?可若如此,我又如何對得起自己的初心,如何面對那些翹首以盼的百姓?
然而,每當我想到那些因水利工程而滿懷希望的百姓,想到他們那質樸的笑容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吾又怎能輕易放棄?吾深知,若此時退縮,這世間的黑暗將更加肆無忌憚,百姓的苦難將永無盡頭。他日所有天災降臨,便會民不聊生。
罷瞭,罷瞭!吾雖隻是這茫茫官場中的一介微塵,但也要堅守自己的本心,哪怕前方荊棘密佈,哪怕會粉身碎骨。吾要以筆為劍,以墨為刃,揭露這官場的黑暗,喚醒那些尚存良知之人。即便無法改變這腐朽的官場,也要為後世留下一份警示,讓後人知道,在這歷史的長河中,曾有這樣一個人,為瞭正義,為瞭百姓,未曾屈服。
字數不多,卻字字如刀,一下下沖擊著張希安的內心。張希安靜靜地坐在那裡,眉頭緊鎖,陷入瞭深深的沉思之中。
他已經思考瞭許久,試圖在自己的腦海中探尋出一條能夠改變現狀的道路,但始終未能如願以償。
此刻的他實在太過渺小和脆弱,甚至連一個普普通通的九品縣令都能輕易地將他玩弄於股掌之間。面對如此困境,想要實現心中的抱負簡直就是癡人說夢。然而,張希安並沒有因此而氣餒,他深知若要真正做出改變,唯有踏入那神秘且令人敬畏的朝堂。
可是,進入朝堂又談何容易?按照常理來說,至少需要擁有四品官員的身份才有資格參與其中。對於現在的張希安而言,這顯然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
正當張希安心灰意冷之時,突然靈光一閃——皇城司!這個直接隸屬於當今官傢的機構或許會成為他命運轉折的關鍵所在。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通過皇城司無疑是最快、最好的途徑,而且成功的可能性相對較高。
不過,即便有瞭這樣一個看似可行的方向,擺在張希安面前的困難依舊不少。如果想要在皇城司中嶄露頭角,就必須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勢力班底。可問題是,培養班底可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它需要耗費大量的銀錢。目前張傢的情況,明顯做不到。那麼張希安隻得選擇繼續拿平安銀,亦或是貪腐。才能拉攏,培養自己的班底。但這一舉動卻讓他感到無比矛盾:一方面,他渴望憑借自身的才華和能力登上朝堂,面見天子,進而整治那些貪贓枉法之徒,為百姓帶來清正廉明的政治環境;另一方面,為瞭能夠順利進入朝堂,他如今卻不得不與那些貪腐有所牽連,甚至可能被迫做出一些違背本心之事。
想到這裡,張希安不禁苦笑著搖瞭搖頭,暗自嘆息道:“欲救世人,先染紅塵……”這句感慨既像是對現實的無奈自嘲,又仿佛蘊含著某種難以言喻的深意。
想到這裡,張希安把當初張老爺子的信翻過來,提筆寫字
吾雖心懷天下,志在澄清玉宇,無奈朝堂之上,腐敗成風,貪墨成性。初入官途,吾心如炬,立志革除時弊,造福黎民。然而,世事艱難,吾深知欲行正道,必先立足於此。
目睹同僚或為權勢所誘,或因利益所驅,貪污腐化,吾痛心疾首。然吾亦明白,單憑一己之力,難以撼動這盤根錯節的腐敗之樹。吾思忖再三,若欲有所作為,必先穩固自身地位,培養人才。方能施展抱負。
於是,吾不得不在泥濘中前行,與那些污穢之人周旋。吾深知,此非吾願,但為瞭能培養忠於朝廷、心系百姓的班底,吾不得不暫且妥協。吾暗中籌謀,以正義之名,行貪腐之實,不甚羞愧,卻也無可奈何。
吾常告誡自己,這隻是權宜之計,待時機成熟,吾必將重振朝綱,肅清吏治,還百姓一個清明世界。吾願以身作則,引領吾之班底,共同抵制腐敗之風,為天下蒼生謀福祉。
寫完,張希安把紙貼身放好。他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般去做。這可能就是“立志”吧。
理清頭緒的張希安感覺自己有瞭新的目標。他不再覺得日子可以得過且過,他真實地感受到瞭自己存在的價值。而此刻的他也不會覺得無聊,因為他的目標遠大,可能二十年都達不到,但是沒事,張希安還很年輕,他還有兩個二十年的時間來實現自己的目標。